我与张博士出野外

发布日期:2017-12-24    浏览次数:3820

1222日,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承接的省基金项目《安徽省宣城市荞麦山东铜多金属矿普查》通过前期的地质踏勘及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后,6Km21:5000地质填图工作第一天开始。

项目位于宣城市的荞麦山东一带,处于皖南山区,区内主要山脉有石门山及对门山等群山,山脉多为北东走向,山区及丘陵全为森林覆盖区,森林茂密、由于出露灰岩,荆棘丛生,野外工作十分困难。

早晨起来,眼前便是白茫茫的一片,厚厚的霜寒气逼人。此时的天气每天都有厚霜,山里的气温温差大,今天早上的最低气温已经到了零下5摄氏度。穿着棉袄及线裤也不觉得暖和。作为项目负责人,我昨晚从图上看见有一条穿过大山的路,认为第一天工作降低一些难度,好让张旭适应适应,不想一下地吓到他了,张旭是一名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,刚毕业就分到野外项目组才没几天。

本以为有条上山的路很好走,一下车就发现地形图上的那条小山路多年无人行走早已消失,面前树木茂盛,灌木发育,杂草丛生,我很担心刚毕业的小伙子受不了,艰难地走了不到十分钟张博士的腿便被一绿藤条缠住,藤条上长刺根根,一下地扎住了张旭的裤子,我小心翼翼地帮他弄断那藤条,将他裤子的刺取了下来。山上到处都是这种刺,其生长的方向不一,走路的时候必须特别小心。我在这个地方工作好几年了,只要上山衣服经常被剐破、手腿经常被刺刺破。不一会儿,我们发现一露头,他兴奋不已,他一会儿用锤子敲击,一会儿拿起那岩石在观看,黑黑的,薄片状,我说只是二叠系孤峰组硅质页岩,他研究了一番,爱不释手。我们继续向山上前进。

一会儿到了半山坡,植被及灌木增多,几乎无法行走,我们一会儿猫着身子钻,一会儿爬着过,一路上各种刺还在干扰,我们还要观察地质现象。到了山顶上即分水岭,今天的路线的最高点,相当于一条路线的一半工作量,坐在山的顶峰上,寒风阵阵,此时已经大汗淋漓的我们,感觉身上很凉很湿,登山鞋由湿透到半湿,张旭博士的脸蛋通红,头发也汗湿,我对张旭博士说,以后我们每天早上七点之前吃完早饭,要带上中午吃的干粮和水踏着厚厚的霜开始上山跑地质路线,他笑着说:“好,我们今天算实习了,明天算正式开始”,冬天的野外工作,干粮是凉的,带的热水一会儿就变凉,早晨太冷穿得多,一会儿到山上边湿透,还要背标本,光薄片样,加上山上行走艰难,作为一名老地质队员,我深深知道野外的艰辛与困苦。

看他观察最后岩石露头后,在一陡坎上准备下来时,我心生怜悯,此时的我双手已经被刺刺破了5处,条条血线里血已经凝固,便说慢点,注意安全,下来时,我问他累不累,感觉怎么样?他说:“不累,没事,还说:“我既然来到这个单位,来到野外,我就不怕这山,不怕那刺,不怕天气的寒冷,不怕湿鞋,不怕吃干粮,不怕喝冰冷的水,我要做一名优秀的地质队员”。快50岁的我听到他说的话,便想起在学校唱的《地质队员之歌》,我感到无比兴奋,更无比欣慰,心想野外太需要年轻力量了,太需要有学历,有理论,能吃苦耐劳的年轻地质队员了。

地质工作是实践性最强的一种工作,只有在野外实践,长期积累,结合理论知识,才能融会贯通,才能实践修正理论,进而理论指导实践,才能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中来,为国家的地质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,光有理论不到野外实践是不行的。

在回驻地的路上我看了张旭博士的双手已被刺破多处,年轻的脸蛋被刺划了两条红印,这才是第一天,但他脸露微笑,阳光灿烂,我担心的思想全部消失。(洪大军)


张旭在观察岩石


返回顶部